返回

🌱 Austin 的中文學習故事: 講全英文的五歲娃是怎樣喜歡上中文的?

口述:Austin 妈妈 | 整理:清心老师
10月 26, 2025
家長成長中心

兩年的學習之路 

Austin 今年 7 歲(小學一年級),在同樂中文學習已經兩年了。 

在學校里,他的日常語言是英文,而在碧濤老師的課堂裡,則沉浸在中文的氛圍中。 這種轉變讓孩子有了歸屬感,也在耳濡目染中慢慢愛上中文學習。 

碧濤老師上課氛圍輕鬆、多樣化,包容孩子的個性,讓他們有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。 除非特別不守紀律,否則老師都會耐心鼓勵孩子。 

 

從專注力不足到2小時課堂 

剛開始,Austin 上幼兒班時注意力不夠集中,常常上課時畫畫。 媽媽便在家中想了很多辦法: 

  • 把《道德經》改編成歌謠,用音符帶動孩子興趣; 

  • 採用「你讀A,我讀B」的分工方式,讓孩子參與其中; 

  • 通過遊戲化的方法,逐漸增加孩子的耐心。 

經過這樣的訓練,Austin 從最初難以堅持 50 分鐘,到現在能 專注上 2 個小時的中文課。 不僅如此,他開始喜歡閱讀《西遊記》,專注力和興趣都有了質的飛躍。 

 

對中文與文化的認同 

媽媽說:「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。 ” 

在海外成長的孩子,往往在身份認同上存在困惑: 

  • 說他們是美國人,卻因長著中國面孔而被區別; 

  • 說他們不是美國人,但卻拿著美國護照。 

在這樣的背景下,讓孩子保持中文學習和文化認同就顯得尤其重要。 Austin 的父母認為: 

  • 中文學習 比其他科目更重要; 

  • 在中文學習里,經典是核心,因為讀過經典,白話文自然不成問題。 

 

有趣的學習故事 

有一次,Austin 學到成語 「自作自受」。 在家裡整理東西時,因沒放好而摔了一跤,他立刻對媽媽說:“這就是自作自受! ” 

更有趣的是,Austin 的妹妹在旁邊聽哥哥複習時也學會了。 有一天她把垃圾沒丟進桶裡摔倒了,也跑來對媽媽說:“媽媽,我這是自作自受。 ” 

成語不僅變成了知識點,更成為了孩子們理解生活、表達自我的語言工具。 

 

老師的觀察與思考 

碧濤老師評價道: 

  • 進步顯著:兩年前,Austin 上課常常分心,用英文交流,中文發音不清晰; 如今,他能認真指讀,積極領讀,《中庸》里的字句能逐字認讀,而不是依靠音頻記憶。 寫字時也能一筆一畫,有模有樣。 

  • 興趣驅動:Austin 特別喜歡成語講解,從“自作自受”中學到的不僅是詞義,更是反思和自省的智慧。 

  • 家校配合:海外孩子要學好中文,必須老師、家長、學生三方密切合作。 媽媽的耐心陪伴與創造力,讓孩子在無形中吸收了豐富的文化養分。 

老師感慨:「小孩子看似不專心,但大腦像海綿一樣吸收資訊。 既然如此,我們就應該給他們最有營養、最高級的資訊。 ” 

 

小結 

Austin 的成長故事告訴我們: 

  • 耐心陪伴 + 創造方法,是培養孩子興趣和專注力的關鍵; 

  • 經典學習 +文化浸潤,能説明海外孩子建立起深厚的中文根基; 

  • 身份認同 +語言自信,是中文學習的長遠價值。 

正如竹子在地下默默紮根多年,終有一天會枝繁葉茂。 Austin 的進步,正是這份耐心與堅持的最好見證。 

推薦閱讀
文以载道:“悟”
        自明吾心即是“悟”。         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,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:         沩山灵佑禅师曰:“今人一念顿了自心,名之为悟。”         马祖道一禅师云:“不了时是迷,了时是悟。”         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:“一切众生本觉真性,亦名佛性,亦名心地,悟之名慧,修之名定,定慧通称禅那。”         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:“若一念妄想顿歇,彻见自心,本来圆满,光明广大,清净本然,了无一物,名之曰悟。”         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:“圣贤功夫,莫先格物,格物者,格吾心之物也,扫荡一切,独观吾心,格之又格,愈研愈精。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,不为一切情景所转,如镜照形,镜无留形。”         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:“悟非意见想象,此心生机也。生机发动,则有自然之觉,唯澄心凝虑,生机潜通,是自然有的。……然后无思无不通。”        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:         渐修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         悟后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佛性本清静,何处惹尘埃。”         最后,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,而非语言的论述。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《肇论疏》中云:“见解名悟,闻解名信。信解非真,悟发信谢,理数自然,如果熟自零。”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TongLeChine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