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🌱 Austin 的中文学习故事: 讲全英文的五岁娃是怎样喜欢上中文的?

口述:Austin 妈妈 | 整理:清心老师
10月 26, 2025
家长成长中心

两年的学习之路 

Austin 今年 7 岁(小学一年级),在同乐中文学习已经两年了。 

在学校里,他的日常语言是英文,而在碧涛老师的课堂里,则沉浸在中文的氛围中。这种转变让孩子有了归属感,也在耳濡目染中慢慢爱上中文学习。 

碧涛老师上课氛围轻松、多样化,包容孩子的个性,让他们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。除非特别不守纪律,否则老师都会耐心鼓励孩子。 

 

从专注力不足到2小时课堂 

刚开始,Austin 上幼儿班时注意力不够集中,常常上课时画画。妈妈便在家中想了很多办法: 

  • 把《道德经》改编成歌谣,用音符带动孩子兴趣; 

  • 采用“你读A,我读B”的分工方式,让孩子参与其中; 

  • 通过游戏化的方法,逐渐增加孩子的耐心。 

经过这样的训练,Austin 从最初难以坚持 50 分钟,到现在能 专注上 2 个小时的中文课。不仅如此,他开始喜欢阅读《西游记》,专注力和兴趣都有了质的飞跃。 

 

对中文与文化的认同 

妈妈说:“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” 

在海外成长的孩子,往往在身份认同上存在困惑: 

  • 说他们是美国人,却因长着中国面孔而被区别; 

  • 说他们不是美国人,但却拿着美国护照。 

在这样的背景下,让孩子保持中文学习和文化认同就显得尤其重要。Austin 的父母认为: 

  • 中文学习 比其他科目更重要 

  • 在中文学习里,经典是核心,因为读过经典,白话文自然不成问题。 

 

有趣的学习故事 

有一次,Austin 学到成语 “自作自受”。在家里整理东西时,因没放好而摔了一跤,他立刻对妈妈说:“这就是自作自受!” 

更有趣的是,Austin 的妹妹在旁边听哥哥复习时也学会了。有一天她把垃圾没丢进桶里摔倒了,也跑来对妈妈说:“妈妈,我这是自作自受。” 

成语不仅变成了知识点,更成为了孩子们理解生活、表达自我的语言工具。 

 

老师的观察与思考 

碧涛老师评价道: 

  • 进步显著:两年前,Austin 上课常常分心,用英文交流,中文发音不清晰;如今,他能认真指读,积极领读,《中庸》里的字句能逐字认读,而不是依靠音频记忆。写字时也能一笔一画,有模有样。 

  • 兴趣驱动:Austin 特别喜欢成语讲解,从“自作自受”中学到的不仅是词义,更是反思和自省的智慧。 

  • 家校配合:海外孩子要学好中文,必须老师、家长、学生三方密切合作。妈妈的耐心陪伴与创造力,让孩子在无形中吸收了丰富的文化养分。 

老师感慨:“小孩子看似不专心,但大脑像海绵一样吸收信息。既然如此,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最有营养、最高级的信息。” 

 

小结 

Austin 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: 

  • 耐心陪伴 + 创造方法,是培养孩子兴趣和专注力的关键; 

  • 经典学习 +文化浸润,能帮助海外孩子建立起深厚的中文根基; 

  • 身份认同 +语言自信,是中文学习的长远价值。 

正如竹子在地下默默扎根多年,终有一天会枝繁叶茂。Austin 的进步,正是这份耐心与坚持的最好见证。

推荐阅读
文以载道:“悟”
        自明吾心即是“悟”。         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,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:         沩山灵佑禅师曰:“今人一念顿了自心,名之为悟。”         马祖道一禅师云:“不了时是迷,了时是悟。”         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:“一切众生本觉真性,亦名佛性,亦名心地,悟之名慧,修之名定,定慧通称禅那。”         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:“若一念妄想顿歇,彻见自心,本来圆满,光明广大,清净本然,了无一物,名之曰悟。”         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:“圣贤功夫,莫先格物,格物者,格吾心之物也,扫荡一切,独观吾心,格之又格,愈研愈精。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,不为一切情景所转,如镜照形,镜无留形。”         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:“悟非意见想象,此心生机也。生机发动,则有自然之觉,唯澄心凝虑,生机潜通,是自然有的。……然后无思无不通。”        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:         渐修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         悟后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佛性本清静,何处惹尘埃。”         最后,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,而非语言的论述。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《肇论疏》中云:“见解名悟,闻解名信。信解非真,悟发信谢,理数自然,如果熟自零。”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TongLeChine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