邀请好友报课获得订单返现奖励,快来参与吧!
获取邀请码
→
Open main menu
课程
同乐原创
同乐理念
成长见证
同乐社区
免费试课
简体中文
登录
原创文章
秉持着“文以载道”的原则,通过趣味解说汉字,传递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智慧。
文以载道:“文”
“文以载道”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周敦颐提出来的。 中国哲学说 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《老子》 或者 “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八六十四卦衍生万物。” 我们来看看“文”字的写法:一点、一横、一交叉。是不是就如“道生一,一生二”,或者“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”的变化? 其中两仪相交的,由此而衍生万物。文字结构和各种组合也同样承载了我们的文化和智慧。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语言”
我们现在一般将语言当作一个词用,其实语和言是有差别的。基本每个汉字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意思。如果一个字能表达的,为什么要用两字呢? 语是指比较随意的话音。言就不是随便说话,聊天;而是比较深思熟虑的文章;或是条理有章法的讲话。让我们来看看语和言组的词: 鸟语花香 语无伦次 语焉不详 沉吟不语 牙牙学语 燕语莺声 言之有理 一言既出 万言书 一言堂 一家之言 忠言逆耳 一言九鼎 我们小学学的是语文。:)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仁”
“仁”在中国古代代表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。各种含义和引申不下二十种。其根本意思就是指宇宙中能让事物有序发展的信息。就像果仁的仁,最主要的特性就是能生长和有序发展,有好生之德。 仁的构字右边是二,果仁也是阴阳两瓣,能化育生长。 孔子把“仁”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、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。让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,就是仁德。这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说的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” 母亲对孩子的爱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仁德。祝天下母亲节日快乐!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我”
我字的结构很巧妙。如果将它左右分开,就是两个照着镜子的“戈”。 一般人常常有两个相互打架的自我。 但如果将我上下分开,是”找一”。找一就是完善自我的过程,既是理又是法。认知合一无碍,就有智慧;知行合一,就有执行力;形神合一,就能气血流通。 由下而上代表逆求,又蕴含着道家“顺成人,逆成仙”的思想。最后让我们看看《老子》中的一: 天得一以清, 地得一以宁, 神得一以灵, 谷得一以盈, 万物得一以生,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。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比”
“比”字由两个匕字组成。有言道“比字两把刀,伤人又伤己”。提出了攀比的危险。 如果通过切磋,比试来找出自己不足,而去完善自我,这是好事。“子曰: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 但如果想着要盖过别人的心态去比试,那就错了。好与不好全在一念之间。 说到这里,想起西游记中降伏黑熊怪的一段。孙悟空在半道中打死了前去参加黑熊怪“佛衣会”的凌虚子,然后建议观音菩萨变作凌虚子去见黑熊怪。菩萨以心会意,以意会身,变得丝毫不差。悟空看了,拍手道:“妙啊!妙啊!是妖精菩萨,还是菩萨妖精?”菩萨笑道:“悟空,菩萨、妖精,总是一念。” 悟空心下顿悟。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武”
“止戈为武”, 《孙子兵法》云:“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” 小到个人,大到国家, 打往往都不是最好的选择。现代很多军事和政治战略都用上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,如威慑,预防性外交,合作安全等。其实我们祖宗造字时就已经将极高的哲学智慧融在了字当中。 最后,让我们在再来欣赏一下杜甫威武的《前出塞》 挽弓当挽强,用箭当用长。 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。 杀人亦有限,列国自有疆。 苟能制侵陵,岂在多杀伤!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朋友”
→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伪”
伪者,人为也。我们知道做作是伪。但也不能说人为的东西都是假的。 其实这主要是从细微的角度讲,有了人为的意识和杂念就不能很好照见真我,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。就如湖水有了涟漪,映像就不太真实;有波浪,就完全扭曲了。 举个例子吧,王宗岳的《太极拳论》中有言,“由招熟而渐悟懂劲,由懂劲而阶级神明“。懂劲就是在极安静(指内心的安静)和专注状态下对对方的感知,这时任何人为的猜想和攀缘都是伪信息。到了懂劲就能达到”彼不动,己不动,意在彼先; 彼一动,己先动,力在彼先“。这里无为和有为的关系都有了。无为方能感而遂通,才能更好地指导有为。高妙的武功就是“静若处子,动如飙风”。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辅佐”
在故事中我们经常能听到“辅佐皇帝”这个说法,现在一般被理解成支持皇帝。 但如果单单是这样理解的话,就不能成为很好的臣子。辅是支持,佐是反对。皇帝的意见和行为有时要支持,有时需要诤谏。我们平时说做菜用佐料,就是为了和味。《道德经》有言“治大国,若烹小鲜。”讲的是伊尹辅佐汤王的故事。治国和做菜都要有趋近于和的本领。 这充分体现了中庸的思想,做事的最高境界就是恰到好处。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” 在静室中打坐,可以去趋近中的状态;在世间办事,就要趋近于和。比如说有人在散布谣言,就应该怒而斥责之。这个怒的程度也要和当时的情况相适应。另外,这个怒是当下应景而发,和于当下。不要回到家还气鼓鼓的。念发而心空,与明镜当台,物来则现,物去不留相适应。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忘”
“忘”是会意字,从心上消亡就是忘。同时它又是形声字。其实汉字很多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往往有相关联的意思。亡是一种客观规律,一般不受主观支配。忘也是一样,不想忘的忘了,想忘的又忘不了。不然,刘德华也不用唱“给我一杯忘情水”了。 我们能主动做的就是放下,说到放下就想起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故事: 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,途遇一条河,看见一女子正想过河,却又不敢过,犯难之际,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过了河,然后放下该女子,即与小和尚继续赶路,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:“师傅今天怎么了?竟背一女子过河?”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想,最后终于忍不住了,问道:“师傅,你犯戒了,不是说出家人不能近女色么?那你怎么背了女人?”老和尚对小和尚说:“哦,我早就放下了,你还背着啊/?” 放不下,就滋生烦恼,随之而来是各种负面情绪,如郁闷,妒忌,憎恶,嗔恨等等。 放下了,自然就轻松通畅。万缘放下,身自寂虚。这既是一个方法,更是一种境界。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仙”与“俗”
→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惑”
“惑”既是形声字,也是会意字。“或”的意思一般是指选择,例如“或是或非”、“或这或那”。“心”上有个“或”,一般表示以下几种情况: · 对于是非,自己心里没有清楚的判断,对于一些事情“是非难辨”,因此“疑惑”。 · 对于选项太多的时候,心里拿捏不定,面对“五花八门”的选项,因此“迷惑”。这也是现代人经常感慨的。曾经有一位朋友失去工作的时候,告诉我“That is fine,I need to find a job. ”经过一轮的找工作,他同时拿到了两个工作机会,他又告诉我“Here is the problem, I have to make a decision.” 面对华山一条路,人们往往能集中精力,走下去。但是面对岔路,人们容易迷惘,心里就有“惑”了。 孔子说“四十而不惑”,意思是他到了四十岁,正是他居齐三年后,失望地返回鲁国重拾教鞭之时。那时候,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再“迷惑”,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。我们是否也可以达到这种境界,在四十之时,不再“迷惑”于走怎么样的职业道路;不“迷惑”于用怎样的方式生存;不再“迷惑”于各种人际关系如何处理。这需要有对之前人生阅历的梳理和思考,才能做到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。 “惑”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“诱惑”。即明知不对的事情,忍不住去看,去听,去做。就像有的朋友说每天忍不住看微信,一下子过去好多时间。明知看网上八卦新闻是浪费青春,但还是忍不住看。要做到“不惑”,首先要立“戒”(譬如每天什么时候可以看微信,定时定量),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“定”,定能生慧。做一个有智慧的人,就不会被这些外界的东西诱惑了。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怒” 与 “恕”
奴心为“怒”。奴隶主可以对奴隶随意发脾气。同样的,放纵情绪去奴役自己本心就是怒。西游记中有一回叫“盘丝洞七情迷本”。七个蜘蛛精代表七情,如果被情丝缠困,本心就不得自由。七情中怒对人的健康的伤害最大。《素问》说”怒则气逆,甚则呕血及飧泄,故气上矣“,气可养人,气可伤人,气可死人。更重要的是郁怒时,肝火上升,可使精神混乱,失去理智。有言道”嗔是欲中火,能烧功德林。“ 细究怒的根源,无外乎以下几种: (一)私欲未遂,总是想着自己要如何如何,一旦不顺意,就大发雷霆,从而失却本身中和之性。这时就要用“恕”,如心就是如他人之心。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想想。《道德经》言”以百姓心为心“是也。 (二)能量不足,有人说”发怒是无能的表现“。有时候,当工作过于忙碌,回到家里,孩子拉着要一起玩时,也会变得烦躁而发怒。这时我们要意识到是自己气不足,应该赶紧休息。 (三)迁怒,如受了老板气,不敢对老板发怒,回家对老婆孩子发脾气,这就是迁怒。“怨天尤人”是迁怒的另一种变异。特点都是想往外找原因。“没有任何借口”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,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。在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中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。相比“没有任何借口”的无情,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显得更有智慧和深度。人在宇宙中是很渺小的,绝大部分事情我们都没有能力去控制和改变,而我们却可以通过改善自己,从而与周围的环境更和谐。遇事用智慧去解决,将眼光放远一些。“不迁怒, 不贰过”是孔子盛赞的美德。 (四)受到凌辱。这时正是帮助和检验一个人修养的机会。 古人说“不拨一于情,能如是则能得之于内者也。”此时刻,关键是自重,要把自己的精神用来守护自身的气,不要轻易发放出来。外界任何刺激都能不动心,则情绪自然平稳。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”,时时处处培养、保持坦荡之情,去掉戚戚之心,自然心胸开阔,内心愉悦。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夸”
上大下亏为之“夸”。有的人理解为“一个人因为“夸”了,就会吃大亏。”其实,“夸”字内含着我们中国人的风水哲学呢。 说起中国的风水,其本质就是事物之间的时空位置和次序,决定了事物的特性和发展变化。有了现代的科技知识,风水就容易理解了。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: · 从微观来说,不同的质子、中子,电子排列决定了不同的原子性质;不同的原子排列,决定了不同的分子性质。同样的,不同的DNA排列结构,决定了不同的生物种类和特性。 · 从宏观来说,星体的演变和运行也是由它所处的时空位置决定。 “浮夸”,“夸夸其谈”,“自夸”时的状态往往是傲言,傲行,傲貌的神气上浮,正如上大下亏的“夸”字风水结构,就是《周易》的“否卦”(看下图),浮阳上越,根基亏空。这是阴阳离绝的卦象,非常危险。 与“否卦”相反的就是“泰卦”,正是《道德经》所言“虚其心,实其腹”的状态,心要谦虚灵明,腹部丹田气要充足。这样就能避免傲言,傲行,傲貌,而修养出傲骨,就是内在有能量,遇到困难,压不倒,折不断,坚韧不拔。有此状态自然通泰吉祥。 我们看宏观和微观的风水,都容易明白时空位置决定事物的特性和发展变化,但是往往忽视了自身周围的风水,身边每一个事物,人和信息都对我们产生影响,譬如: · 整洁的房间,给自己带来愉快心情,还提高工作效率。 · 良师益友,能使人生顺利 · 让自身的神气各守其位,自然延年益寿 · 多与正能量的信息混化,心就清虚灵明。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活”
“活”字从三点水,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水对生命是至关重要的。老子就是水的粉丝,《道德经》言“上善若水”。现在人们寻找外星生命,首要就是看有没有液态的水存在。 其实“活”字还隐藏着一个秘密的养生诀窍。活字拆开来就是“舌水”,舌上的水就是唾液,或称津液。它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。 首先口中是否能经常产生唾液是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。中医认为唾液是肾水气化而成。就如水气化到天上,然后又凝结成雨降下来滋润万物。津液常生,起码告诉我们两个信息。第一,肾阳充足,能够蒸腾水液;第二,河车大道通畅,水液可以顺利完成上下循环。 其次,咽津液对保健大有裨益。很多人吃燕窝,其实燕窝是金丝燕或多种同属燕类唾液凝结而成,其功用有“养阴润燥、益气补中、治虚损”等。殊不知,人自身的唾液远胜燕窝。唐代名医孙思邈,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曹操为了长生,把当时的百岁老人皇甫隆请到王府,只见这位百岁老人红光满面,神采奕奕,步履矫健,动作敏捷,耳聪目明,声若洪钟。曹操顿生敬慕之心,立即起身迎接,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请教养生长寿之术。皇甫隆见曹操如此诚心诚意,将他的养生秘诀告诉了他:“要想寿命管,朝朝服玉泉。”这“玉泉”就是口中的唾液。皇甫隆进一步解释说:这是我的师傅蒯京秘传给我的,蒯师傅那年一百七十八岁。另外,吕洞宾百字碑养生口诀言“白云朝顶上,甘露洒须弥。自饮长生酒,逍遥谁得知。”这里的长生酒就是指津液。 既然津液是长生酒,是玉泉琼浆,所以“活”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“千口水”,就是告诉我们要多咽津液。唾液作为可被身体自动分泌,又能被人主动调节的体液,我们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养生。 第一,珍惜宝贵唾液。不可轻易吐掉。 第二,吃饭要细嚼慢咽。这是最道法自然的方法。据记载,一位150岁的印度人谈到“我就是每一口饭,或菜,细嚼慢咽,嚼上三十二次;还有我喝水,让它们在口里呆一阵,等一会儿再吞下去,就这些方法,帮助我活到了150岁。” 第三,唾液养生法。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,他在《养生铭》中写道:“晨兴漱玉津”,即每天早上醒来,以舌头搅上下腭,待唾液满口就吞下。这也是值得我们作为一个简易的方法来锻炼。 第四,含枣核生津。早在400多年前,李时珍就倡导“常含枣核令口行津液,咽之佳”的养生方法。实践证明吃完枣后将枣核含在嘴里,有促进唾液分泌的作用。 第五,静坐生津。最佳的津液就是在静坐中,非常安静的状态下口中自然产生的甘露。这种津液比较清,没有泡沫,还略带甘味。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儒”
→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悟”
自明吾心即是“悟”。 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,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: 沩山灵佑禅师曰:“今人一念顿了自心,名之为悟。” 马祖道一禅师云:“不了时是迷,了时是悟。” 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:“一切众生本觉真性,亦名佛性,亦名心地,悟之名慧,修之名定,定慧通称禅那。” 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:“若一念妄想顿歇,彻见自心,本来圆满,光明广大,清净本然,了无一物,名之曰悟。” 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:“圣贤功夫,莫先格物,格物者,格吾心之物也,扫荡一切,独观吾心,格之又格,愈研愈精。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,不为一切情景所转,如镜照形,镜无留形。” 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:“悟非意见想象,此心生机也。生机发动,则有自然之觉,唯澄心凝虑,生机潜通,是自然有的。……然后无思无不通。”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: 渐修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 悟后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佛性本清静,何处惹尘埃。” 最后,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,而非语言的论述。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《肇论疏》中云:“见解名悟,闻解名信。信解非真,悟发信谢,理数自然,如果熟自零。”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文以载道:“息”
→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戏说文字:正
→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