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見寶藏老師 | 放棄高管職位,她用「手電筒」照亮孩子的中文學習之路

是什麼讓一個高科技公司的前大區經理,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,選擇投身於中文教育?同樂【遇見寶藏老師】系列,本期我們對話華德福學校前老師、現同樂中文老師藝昕。聽她講述如何用愛和信念,點亮孩子們學習中文的熱情。
從 MBA 高管到全職老師,她因何結緣中文教育?
藝昕老師曾是高科技公司的資深高管,擁有 MBA 學歷,但她內心深處對教育的熱愛從未熄滅。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後,她更深切地體會到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性。
「我之前都在用遠光燈管理生活,現在我想用手電筒。」藝昕老師這樣形容自己的人生轉變。大女兒讀十年級,小兒子七歲,從四歲起就在同樂學習中文。看到同樂的孩子能閱讀金庸小說,她被深深震撼,也萌生了讓自己的孩子體驗閱讀樂趣的樸素心願。
在深入了解同樂後,她發現這裡「有章有法,有實踐,有成效」,這與她一直以來對教育的追求不謀而合。同樂創始人碧濤老師的穩健和專研精神,也讓她倍感信賴。
樂於傾聽,用愛與文化感染孩子
藝昕老師認為,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中文老師,首先要「懂孩子」。她強調:「孩子的感悟力之強會讓你吃驚,讚嘆。所以要做好老師,你要 Listen to your child。」
她認為,教育不能只靠知識,更需要情感的聯結。一個好的中文老師,必須對中國文化有認同感和熱愛,因為只有老師發自內心的熱愛,才能真正感染和引導孩子。
在她的課堂上,教中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遊戲。她準備從孩子們喜歡的故事入手,比如用《小貓釣魚》教「一心一意」和「三心二意」,把道理融入生活。
她計劃在《開學第一講》就透過介紹中國古代發明,讓孩子們了解這是一個「偉大的、歷史悠久、有深厚文化的國家」,從而激發他們對中文學習的興趣和自豪感。
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」——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身份認同
作為一名在海外生活多年的華人媽媽,藝昕老師深信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」。她認為,教孩子學中文,不僅僅是為了掌握一門語言,更是為了幫助他們建立身份認同,讓他們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擁有自己的「主心骨」。
她常常在家裡和孩子們一起畫國畫、練毛筆字。因為她堅信:你喜歡的,你的孩子也會容易認同。只有當我們自己熱愛並認可我們的文化,孩子們才能真正融入並引以為傲。
對藝昕老師來說,教中文的終極目標,是讓孩子們愛上這門語言、愛上這片土地,並帶著這份文化自信,走向更廣闊的世界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