🌱 Austin 的中文学习故事: 讲全英文的五岁娃是怎样喜欢上中文的?
两年的学习之路
Austin 今年 7 岁(小学一年级),在同乐中文学习已经两年了。
在学校里,他的日常语言是英文,而在碧涛老师的课堂里,则沉浸在中文的氛围中。这种转变让孩子有了归属感,也在耳濡目染中慢慢爱上中文学习。
碧涛老师上课氛围轻松、多样化,包容孩子的个性,让他们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。除非特别不守纪律,否则老师都会耐心鼓励孩子。
从专注力不足到2小时课堂
刚开始,Austin 上幼儿班时注意力不够集中,常常上课时画画。妈妈便在家中想了很多办法:
把《道德经》改编成歌谣,用音符带动孩子兴趣;
采用“你读A,我读B”的分工方式,让孩子参与其中;
通过游戏化的方法,逐渐增加孩子的耐心。
经过这样的训练,Austin 从最初难以坚持 50 分钟,到现在能 专注上 2 个小时的中文课。不仅如此,他开始喜欢阅读《西游记》,专注力和兴趣都有了质的飞跃。
对中文与文化的认同
妈妈说:“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”
在海外成长的孩子,往往在身份认同上存在困惑:
说他们是美国人,却因长着中国面孔而被区别;
说他们不是美国人,但却拿着美国护照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让孩子保持中文学习和文化认同就显得尤其重要。Austin 的父母认为:
中文学习 比其他科目更重要;
在中文学习里,经典是核心,因为读过经典,白话文自然不成问题。
有趣的学习故事
有一次,Austin 学到成语 “自作自受”。在家里整理东西时,因没放好而摔了一跤,他立刻对妈妈说:“这就是自作自受!”
更有趣的是,Austin 的妹妹在旁边听哥哥复习时也学会了。有一天她把垃圾没丢进桶里摔倒了,也跑来对妈妈说:“妈妈,我这是自作自受。”
成语不仅变成了知识点,更成为了孩子们理解生活、表达自我的语言工具。
老师的观察与思考
碧涛老师评价道:
进步显著:两年前,Austin 上课常常分心,用英文交流,中文发音不清晰;如今,他能认真指读,积极领读,《中庸》里的字句能逐字认读,而不是依靠音频记忆。写字时也能一笔一画,有模有样。
兴趣驱动:Austin 特别喜欢成语讲解,从“自作自受”中学到的不仅是词义,更是反思和自省的智慧。
家校配合:海外孩子要学好中文,必须老师、家长、学生三方密切合作。妈妈的耐心陪伴与创造力,让孩子在无形中吸收了丰富的文化养分。
老师感慨:“小孩子看似不专心,但大脑像海绵一样吸收信息。既然如此,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最有营养、最高级的信息。”
小结
Austin 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:
耐心陪伴 + 创造方法,是培养孩子兴趣和专注力的关键;
经典学习 +文化浸润,能帮助海外孩子建立起深厚的中文根基;
身份认同 +语言自信,是中文学习的长远价值。
正如竹子在地下默默扎根多年,终有一天会枝繁叶茂。Austin 的进步,正是这份耐心与坚持的最好见证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