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

被文化打动而觉醒的小睡狮

Jul 11, 2025
家长感言
View original

两年精心耕耘,一路感谢家长老师们的通力合作,孩子们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,还收获了许多欢声笑语和友情。我们开辟这个栏目,分享家长的经验和感言,小孩子学习的趣事,老师的观察与思考。让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越来越丰富而成熟

杨沐辰 6岁(K)

中国出生,赴美一年

国内幼儿园学习

2018年5月进入民俗文化班学习

杨沐辰爸爸笔述

杨沐辰最初对于民俗课很抵触,一如他抵触他妈妈和我给他报的任何课程。但他对于吃和玩最感兴趣,所以当我告诉他民俗课上可能要包粽子、吃粽子的时候,他态度终于松动了。

王老师的课程设计十分用心,不仅有主题相关的词汇、习俗学习,还有品尝传统佳节的美食,结合各种主题的"玩乐"。如,根据端午节斗草习俗设计的知识回顾,运用端午故事出现的字和人物现场表演等......杨沐辰自从上了第一次课之后,再也没说过不想上民俗课,而是满心期待。

非常感谢王老师用心地唤醒孩子对文化的兴趣。我们十分期待新一学期的民俗课!

学习中的趣事

有一次他可能是太累了,到了上课时间,他在车上睡着了,怎么叫也叫不醒。虽然我们的车就停在楼下,但还是错过了整整一堂课。等一醒来,他马上问我怎么没送他去上课。我说你一直睡,现在估计已经下课了,要不咱们去看看?他说好。

那天我们很幸运地正好赶上王老师下课出来。王老师很耐心地在楼下给杨沐辰补了一会儿课,还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做端午香包。之后杨沐辰又拉着我花了好多时间一起做香包。真是很少见他那么认真有兴致地做手工!

观察与思考

王晔老师

还依稀记得沐辰头一节课拉着爸爸不愿进门,也不肯与同学互动的样子,与最后几节课上积极互动,并乐意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文化习俗判若两人。

沐辰年龄虽小,但他的语言能力与文化功底却很不错。课上讲到的传统节日部分习俗,甚至大多数海外孩子不太熟悉的节气特征,他都能应答一二,甚至还能说出一些元宵节的月相问题。跟沐辰爸爸聊过之后方知,沐辰从小爱听故事,爸妈也就特别注重培养他的文化素养,给孩子讲一些节日习俗相关的传说和历史典故。

虽然只有短短八个星期内,我常常会与孩子们谈心交流,并思考如何调整课上的互动内容引起孩子的兴趣。让我感到庆幸的是,在沐辰身上发生的转变,就像唤醒睡狮一般,从抵触到乐于接受,又到满心期待。

正因为爸妈的坚持,不断想办法帮助孩子融入集体,以各种"诱导"鼓励孩子尝试,孩子才能真正参与课堂上的感知与体验环节,最终找到学习的兴趣也正因孩子对文化产生了兴趣,才会乐于提问与思考,并期待后续的文化接触与研究。

他对端午节习俗最为感兴趣,几位同学在"端午祭屈原"短剧中都积极争演"龙舟",他也是其中之一。还有当错过了最后的课,却带着粽子朝我走来,积极与我沟通事情原委,并主动要学习做端午香包的过程,都让我十分感动。

孩子们身上的变化,正应验了爱因斯坦说过这句话——"兴趣是最好的老师"。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沐辰爸爸妈妈的那份用心!

     民俗文化课因为它的独特性,感知与体验式学习是贯穿于体系性课程始终的

虽然课上有输入式习俗文化知识讲解,但在每节课上都会安排至少一至两项反馈互动或游戏环节

除此之外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体验习俗文化,甚至品尝或制作典型美食,也是一种激发兴趣与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。

适时将感知与体验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运用于各个年龄的教学中,而非单纯的死记硬背,会对孩子们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。

记忆的精髓是

深刻理解与反复刺激
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

—教学理念

输入

排版 | 王晔

Recommended Reading
文以载道:“悟”
        自明吾心即是“悟”。         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,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:         沩山灵佑禅师曰:“今人一念顿了自心,名之为悟。”         马祖道一禅师云:“不了时是迷,了时是悟。”         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:“一切众生本觉真性,亦名佛性,亦名心地,悟之名慧,修之名定,定慧通称禅那。”         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:“若一念妄想顿歇,彻见自心,本来圆满,光明广大,清净本然,了无一物,名之曰悟。”         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:“圣贤功夫,莫先格物,格物者,格吾心之物也,扫荡一切,独观吾心,格之又格,愈研愈精。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,不为一切情景所转,如镜照形,镜无留形。”         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:“悟非意见想象,此心生机也。生机发动,则有自然之觉,唯澄心凝虑,生机潜通,是自然有的。……然后无思无不通。”        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:         渐修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         悟后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佛性本清静,何处惹尘埃。”         最后,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,而非语言的论述。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《肇论疏》中云:“见解名悟,闻解名信。信解非真,悟发信谢,理数自然,如果熟自零。”
同乐中文 Jul 11, 2025
TongLeChine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