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文化打动而觉醒的小睡狮
两年精心耕耘,一路感谢家长老师们的通力合作,孩子们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,还收获了许多欢声笑语和友情。我们开辟这个栏目,分享家长的经验和感言,小孩子学习的趣事,老师的观察与思考。让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越来越丰富而成熟
杨沐辰 6岁(K)
中国出生,赴美一年
国内幼儿园学习
2018年5月进入民俗文化班学习
杨沐辰爸爸笔述
杨沐辰最初对于民俗课很抵触,一如他抵触他妈妈和我给他报的任何课程。但他对于吃和玩最感兴趣,所以当我告诉他民俗课上可能要包粽子、吃粽子的时候,他态度终于松动了。
王老师的课程设计十分用心,不仅有主题相关的词汇、习俗学习,还有品尝传统佳节的美食,结合各种主题的"玩乐"。如,根据端午节斗草习俗设计的知识回顾,运用端午故事出现的字和人物现场表演等......杨沐辰自从上了第一次课之后,再也没说过不想上民俗课,而是满心期待。
非常感谢王老师用心地唤醒孩子对文化的兴趣。我们十分期待新一学期的民俗课!
学习中的趣事
有一次他可能是太累了,到了上课时间,他在车上睡着了,怎么叫也叫不醒。虽然我们的车就停在楼下,但还是错过了整整一堂课。等一醒来,他马上问我怎么没送他去上课。我说你一直睡,现在估计已经下课了,要不咱们去看看?他说好。
那天我们很幸运地正好赶上王老师下课出来。王老师很耐心地在楼下给杨沐辰补了一会儿课,还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做端午香包。之后杨沐辰又拉着我花了好多时间一起做香包。真是很少见他那么认真有兴致地做手工!
观察与思考
王晔老师
还依稀记得沐辰头一节课拉着爸爸不愿进门,也不肯与同学互动的样子,与最后几节课上积极互动,并乐意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文化习俗判若两人。
沐辰年龄虽小,但他的语言能力与文化功底却很不错。课上讲到的传统节日部分习俗,甚至大多数海外孩子不太熟悉的节气特征,他都能应答一二,甚至还能说出一些元宵节的月相问题。跟沐辰爸爸聊过之后方知,沐辰从小爱听故事,爸妈也就特别注重培养他的文化素养,给孩子讲一些节日习俗相关的传说和历史典故。
虽然只有短短八个星期内,我常常会与孩子们谈心交流,并思考如何调整课上的互动内容引起孩子的兴趣。让我感到庆幸的是,在沐辰身上发生的转变,就像唤醒睡狮一般,从抵触到乐于接受,又到满心期待。
正因为爸妈的坚持,不断想办法帮助孩子融入集体,以各种"诱导"鼓励孩子尝试,孩子才能真正参与课堂上的感知与体验环节,最终找到学习的兴趣。也正因孩子对文化产生了兴趣,才会乐于提问与思考,并期待后续的文化接触与研究。
他对端午节习俗最为感兴趣,几位同学在"端午祭屈原"短剧中都积极争演"龙舟",他也是其中之一。还有当错过了最后的课,却带着粽子朝我走来,积极与我沟通事情原委,并主动要学习做端午香包的过程,都让我十分感动。
孩子们身上的变化,正应验了爱因斯坦说过这句话——"兴趣是最好的老师"。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沐辰爸爸妈妈的那份用心!
民俗文化课因为它的独特性,感知与体验式学习是贯穿于体系性课程始终的。
虽然课上有输入式习俗文化知识讲解,但在每节课上都会安排至少一至两项反馈互动或游戏环节。
除此之外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体验习俗文化,甚至品尝或制作典型美食,也是一种激发兴趣与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。
适时将感知与体验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运用于各个年龄的教学中,而非单纯的死记硬背,会对孩子们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。
记忆的精髓是
深刻理解与反复刺激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
—教学理念
排版 | 王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