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快乐学习中文的兄妹

7月 11, 2025
家长感言
查看原文

两年精心耕耘,一路感谢家长老师们的通力合作,孩子们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,还收获了许多欢声笑语和友情。我们开辟这个栏目,分享家长的经验和感言,小孩子学习的趣事,老师的观察与思考。让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越来越丰富而成熟。

Alex, 7岁(二年级),

在同乐中文学习2年

Alex妈妈口述,清心老师整理:


碧涛老师上课的氛围特别好,给孩子一种归属感 ,孩子在上学时全讲英文,在碧涛老师这里都是中文。 碧涛老师是一个有包容心的老师,给孩子提供的环境也是轻松的、有多样化选择的。 除非孩子特别不守纪律,碧涛老师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。


      回顾这两年,我们家小孩的进步还是很大的。 刚上幼儿班的时候,他上课的专注程度不足,我也在家里下了很多功夫帮助孩子。 开始读经的时候,经典对于孩子有些生涩,我就用唱歌的方法,把《道德经》用音符编成了不同的音调,教给孩子,或者用"你读A,我读B",这样一人读一句的方法。


也就是用了很多方法,花了很多时间来提高孩子的兴趣。这样下来,孩子从上50分钟课,到现在能上2个小时课。最开始担心孩子不能坚持2个小时的课,因为孩子喜欢上课画画, 到现在,孩子能坚持上2小时的课,上课也不会分心画画了。


        孩子以前从不看《西游记》,现在开始看了。孩 子的专注力得到提高,最关键的是,他现在对中文还挺感兴趣的。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。 我想这也是碧涛老师创办同乐中文的初心,让孩子能对中国文化保持兴趣和好奇心,认同中国文化。


       身份的认同感还是很重要,孩子身在美国,说他是美国人好像不合适,因为长着中国面孔,说他不是美国人,却又拿着美国的护照。 对于在海外长大的孩子来说,爸爸妈妈都是中国人,身份的认同感是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,这也是我们选择同乐中文的原因。


      对于我和他爸爸来讲,学中文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,比其他学习都重要。在中文学习里,经典又是最重要的,因为读了经典后,孩子的白话文没有任何问题,完全可以读。


还有一点, 碧涛老师的个性很好,所以我们就选择了同乐中文,现在看来,选择也是对的 碧涛老师是一个有爱心的人,而且有大爱。


我家孩子刚开始上中文课的时候,我挺疑惑的, 孩子3岁之前讲过中文,3-5岁都是接受全英文教育,中文忘得差不多了。 担心5岁多的孩子不能坚持50分钟的中文课。碧涛老师告诉我没问题,像是让我吃了一颗定心丸。碧涛老师还把她上课的内容给我讲了一下,鼓励我尝试。 最后,我们选择了碧涛老师,再加上家里的努力,孩子进步很大。


        我感觉孩子的班级氛围也很好,他们玩得很好,孩子乐意去上学,还能和好朋友一起玩。 我们家长之间的关系也不错,家长商量着一起聚聚,一切都挺好的。

清心老师

有没有关于孩子学习中的有趣故事可以分享?


Alex妈妈

        孩子学习了《论语》里的"食不语,寝不言",有一天,爸爸在餐桌上教育孩子,孩子一本正经地说:"爸爸,要食不语,寝不言。"


        以前我们交流很少用成语,孩子在同乐中文学了成语后,开始说成语。过节时,他看到一桌子的菜,感叹说:"好多美味佳肴,我要细嚼慢咽地吃。"


        有一次读到《论语•公冶长第五篇》里的"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"。我给她们解释这两句大意是:再高明的工匠,也难在朽木上雕刻出精美之作;粪土之墙,再粉刷以白灰,也难去掉腥臭之气。大女儿看我做这个动作(捂着鼻子)便问道:"什么东西臭?"我说:"‘粪土之墙’的‘粪’很臭啊。"然后她问:"什么是‘粪’?"我就说:"是你的 number 2。"她捂着鼻子大笑。于是我乘机给她们组组词:鸟粪,马粪,人粪,牛粪…… 给他们讲讲我小时候在乡村的田野路边放牛的故事。


碧涛老师:

Alex在课堂上非常活跃,经常会把各种知识迁移,并融会贯通。 这得益于他父亲给孩子的陪伴和引导。加上一个快乐的同乐学习场,Alex无论是读经典,学汉字,学文化,诗词等等,都很有热情。


       当然,这些都离不开母亲的陪伴。正如她母亲提到的, 在课堂上,妈妈也是好学上进的学生,她会和孩子们一起高声朗读经典,对于各种文化知识讲解,妈妈则认真做好笔记。 有好学的妈妈,自然女儿也认真进取!


        我相信这也是家长们选择同乐中文的原因之一:不仅是孩子在学习,家长也在学习。 家长们在学习的过程中,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,也能更好地陪伴和引导孩子学习中文。


推薦閱讀
文以载道:“悟”
        自明吾心即是“悟”。         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,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:         沩山灵佑禅师曰:“今人一念顿了自心,名之为悟。”         马祖道一禅师云:“不了时是迷,了时是悟。”         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:“一切众生本觉真性,亦名佛性,亦名心地,悟之名慧,修之名定,定慧通称禅那。”         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:“若一念妄想顿歇,彻见自心,本来圆满,光明广大,清净本然,了无一物,名之曰悟。”         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:“圣贤功夫,莫先格物,格物者,格吾心之物也,扫荡一切,独观吾心,格之又格,愈研愈精。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,不为一切情景所转,如镜照形,镜无留形。”         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:“悟非意见想象,此心生机也。生机发动,则有自然之觉,唯澄心凝虑,生机潜通,是自然有的。……然后无思无不通。”        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:         渐修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         悟后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佛性本清静,何处惹尘埃。”         最后,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,而非语言的论述。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《肇论疏》中云:“见解名悟,闻解名信。信解非真,悟发信谢,理数自然,如果熟自零。”
同乐中文 7月 11, 2025
TongLeChine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