融会贯通思考并执着做书的孩子
两年精心耕耘,一路感谢家长老师们的通力合作,孩子们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,还收获了许多欢声笑语和友情。我们开辟这个栏目,分享家长的经验和感言,小孩子学习的趣事,老师的观察与思考。让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越来越丰富而成熟。
乐乐 7岁半(一年级)
美国出生
五岁前自家教识字
2018年5月进入同乐民俗文化班学习
乐乐妈妈笔述
乐乐对王老师的民俗文化课非常感兴趣。每次回来后,当我们问到他课上的内容时,他都意犹未尽地跟我们描述。
本学期虽然只有短短八周课程,老师却倾注了大量心血。不管是每个主题的课程讲义设计,还是课后拓展练习的安排,都体现了老师课前课后准备的充分和细致。
王老师在课程中精心设计了不少主题相关的互动游戏与体验环节,她把文房四宝实物结合讲解带到课堂,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物更直观的了解古代文房的文具;在中国音乐文化主题中,不仅介绍了古代音乐的特色与典型乐器编钟等,还特邀艺术家给孩子们介绍古乐器琵琶并现场体验;端午节主题除了丰富生动的习俗学习,还带来美味的粽子与包粽子的原料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与分享。
这样互动参与式教学方式,让原本静止而高不可攀的传统文化变得有趣且贴近生活,也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力,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,让他们不自觉地带着兴趣与热情来了解中国的文化瑰宝。
儿子通过一学期的学习,收获多多。他记性不错,过了几个星期复习的时候,居然文房四宝中的湖笔、小满节气中的祭三车,端午节习俗中的驱五毒之类的都能记得。
感谢老师的用心付出,让生长在美国的孩子也能有机会充分了解到父母的母国文化习俗,并且为之骄傲。也希望王老师的民俗文化课能越办越好,能有更多的孩子有这样的机会参与课程,并深入了解中华文化。
王晔老师
乐乐每次上课都很认真,且积极参与互动与提问。 从他的课堂表现、完成拓展作业与期末作品展示的情况看,孩子特别善于思考,并能以正能量感染其他同学,是老师的好助手。
课堂上有几位特别善于思考的孩子,我十分高兴,也在备课时特意准备些启发式问题。有时孩子的问题也能让我了解他们对知识与感兴趣事物的渴求,我就会及时调整课件,并开发适合孩子不同特质的讲解方式及互动游戏。针对期末作品设计,我设计了引导孩子思考与创作的参考小书,结果孩子们提问题与研究能力大都出乎我意料。
记得乐乐爸妈跟我说起他学习文房四宝期间,在回家途中给爸爸妈妈讲解文房的宝贝及故事。孩子通过课堂的学习与亲身体验,更是坚定地把自己所学通过"书"的方式展示出来(见下图)。他巧用课上学的思维导图,结合毛笔由来的故事,并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做了深入研究,形成了一本逻辑清晰且富有深度的小书。
乐乐在这方面有突出表现,而且进步十分明显。他最后形成的"毛笔"主题书展示,除了受益于平日课堂与拓展练习中的不断积累与思考,更离不开全家人在他身后的大力支持与协助。正如我在他期末作品展示后打趣地说道,"乐乐胸有成竹的样子与精彩的表现,不仅包含了乐乐自己的思考,还离不开家里爸妈、老爷的用心辅导,爸爸的现场志愿与专业拍摄更是对你的最大支持!"
事实上,乐乐虽然在五岁前只有识字训练,但当爸妈意识到文化浸润在这个关键期的重要性时,他们马上做出了明智的选择,这也是让乐乐受益匪浅的。通过关键期更深度地接触与学习文化,注重培养孩子用中文的表达与思考能力,他的中文语言根基会更扎实,今后学习中文之路将越宽广。
相信通过体系性课程的逐步学习与渗透,随着年龄增长,孩子会越来越认识到学习中文的价值,也会慢慢认同我们经典的母国文化,并引以为傲。感谢父母的用心付出!
民俗文化课5~8岁班,除了体系化学习民俗文化常识外,还兼有培养孩子表达与思维能力的目标。
在学生的识字能力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,每学期期末作品展示环节的设计,就旨在通过鼓励孩子思考与表达(口头或文字或绘画等方式),帮助孩子在各自的程度上有所提高。
通过课上教授最基本的思维方式,引导孩子学会思考与乐于表达,以期通过基本表达与思维能力的逐步培养,为后一阶段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