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

捧读经典,滋润人生

Jul 11, 2025
家长感言
View original

两年精心耕耘,一路感谢家长老师们的通力合作,孩子们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,还收获了许多欢声笑语和友情。我们开辟这个栏目,分享家长的经验和感言,小孩子学习的趣事,老师的观察与思考。让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越来越丰富而成熟。

Anna 5 岁,就读幼儿班

在同乐学习一年

捧读经典,滋润人生


文:舒敏

书于2017年8月

01 与经典结缘

三年前我去广州访问了一位多年不见的好友,在好友家里拜读过陈琴老师的书《经典即人生》,觉得学经典不错。我观摩了好友的素读经典课:孩子们个个口齿清楚,声音洪亮,谈吐得体,我很受鼓舞。

02 走近经典

回到西雅图,我把读经典这事抛到九霄云外,心想在国外,我的孩子学啥古文啊,能学好现代文,说上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

2016年我的大女儿6岁,有一次外婆做好了饭菜,她闻到饭香,便说道,"外婆,我(第三声说成第四声)想要吃饭饭"。 女儿的美国腔令我非常担忧;米饭说成饭饭,一个6岁孩子的中文词汇量停留在两三岁孩子的水平上,当时我心急如焚。

幸运的是,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加入海外读经微信群, 得知德国和加拿大的读经学堂办得如火如荼,孩子们诵读经典两三年便可突破识字关,可以自由阅读中文书籍。有一次看到孩子们一气呵成背诵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的视频,我羡慕不已。 于是我尝试着自己在家带孩子读《论语》,由于缺乏经验引导孩子,苦不堪言,再加上老公不支持,孩子们抗拒得厉害。

直到遇上好友凱歌,遇到碧涛老师,我们的经典学习之路慢慢走上正轨。

03 经典学习之路

俗话说"一日之际在于晨"。我们通常是利用早上的时间读经典,借助老公的力量让大家安静地坐下来,营造一种氛围。老公之前不赞同读经典,现在他看到孩子们有进步,也不反对了。

我会把我们这一周的学习内容明确地告诉她们,比如说我们这周准备复习《大学》和《中庸》7遍,那么一周7天,我们每天读一遍。 考虑到小孩子喜欢有选择权,我会让她们选择 :我们是先读《大学》呢,还是先读《中庸》呢?她们通常是选择《大学》,因为中庸有点长。 有时候我也会给她们一定的物质奖励,上次大女儿累积到100分买了一条小金鱼,她欣喜若狂。

有时候家里活动太多,孩子太累,没有办法完成当天的任务,我会减少读经的内容,或者干脆让孩子们听我自己读一遍。 当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读经基础时,我会适当地给他们解释。 比如说《中庸》里的名句"博学之、审问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笃行之。"意思是我们要广泛地学习,详细地询问,慎重地思考,明确地分辨,踏踏实实地行动。我对他们说,记得我们看过《孔子》的动漫片吗,孔子小时候就是这样子的,老师上课的时候,他总爱动脑筋,提问题,所以他的学问渊博,两千多年了,我们还在学习他的思想和话语。

有一次读到《论语•公冶长第五篇》里的"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"。我给她们解释这两句大意是:再高明的工匠,也难在朽木上雕刻出精美之作;粪土之墙,再粉刷以白灰,也难去掉腥臭之气。大女儿看我做这个动作(捂着鼻子)便问道:"什么东西臭?"我说:"‘粪土之墙’的‘粪’很臭啊。"然后她问:"什么是‘粪’?"我就说:"是你的 number 2。"她捂着鼻子大笑。于是我乘机给她们组组词:鸟粪,马粪,人粪,牛粪…… 给他们讲讲我小时候在乡村的田野路边放牛的故事。

04 经典化人

我们读经典,一晃就是一年。读完一年的经典,孩子们有哪些变化呢?

我先说说大女儿吧,大女儿智力平平,学习语言不是她的强项。 一年下来我发现她的口齿清晰了,语言敏感度提高了。

我们读到《论语•述而第七篇》里的"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"的"师",她知道那个"师"是老师的"师",有卷舌音;而《论语•为政第二篇》"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"里的"思"是思考的"思",是不卷舌的。当我们读到《中庸》第三十章:"唯天下至圣,为能聪明睿智,足以有临也;宽裕温柔,足以有容也。"我来自南方,受家乡的方言影响,老把"宽裕温柔"的"柔"说成"楼房"的"楼",女儿每次都会给我纠正:"妈妈,是温柔,不是温楼。"我们刚开始读经典的时候,跟着读经机标准发音读的,听多了女儿自然会模仿。

第二个变化是我发现她的记忆力增强了。背过没有韵味的长篇古文,再来背有韵味的短短的唐诗,孩子们是很轻松的。 她可以一口气背10首唐诗。昨天我们一起阅读了12生肖的故事,我让她背12生肖的顺序"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",我大概重复了三四遍,她便记住了。还有一次背九九乘法表,速度也是非常快。

再说说二女儿吧。二女儿四岁多,活泼好动,每次读经典我都要想方设法让她进入状态。 我们通常是领读,跟读,有时候模仿机器人读,捂着耳朵轻声读,放声快读,碰到高频字的时候拍着桌子读。

二女儿好胜心强,有时候我会定好定时器,和她约定好,15分钟之内把今天的学习内容完整地读一遍,她为了抢在定时器响之前读完,速度惊人,读完之后,她开心地高声大喊:"I BEAT THE CLOCK!" 读经典对她的最大帮助是她的定力比以前好,我相信这也会提升她的其它学习能力。

她也很喜欢听评书,最喜欢听《西游记》的故事。有一次听完故事,她说:"妈妈,我想邀请孙悟空来美国,来我们家sleepover。"我说:"他怎么来呢?"她说:"踩着筋斗云,翻跟斗来啊。"我笑着说:"我们家有你们几个已经够闹的了,孙悟空要是来了,我们家还不得每天大闹天宫啊。"

说到大闹天宫,有一次我们在听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片段,评书里讲道:孙悟空被三只眼二郎神拿下后,动了动胳膊,完全挣脱不开。他知道自己是被捆仙索绑着,是逃不出来的,便冲着玉皇大帝嘿嘿一笑:"嘿嘿嘿黑,玉帝老儿,如今俺老孙是让你给抓住了,没什么了不起的,要杀要寡,随你便吧。"玉帝大声呵斥道:"大胆妖猴,搅我蟠桃盛会,偷吃老君仙丹,打伤我四大天王,目无王法!"二女儿听到"妖猴"两字,立马提出疑问:"妈妈,孙悟空不是妖怪,他是一只猴子,为什么说他是‘妖猴’?"大女儿争辩说:"他是一只猴子,可是他是石头变的,他是妖怪啊,妖怪都是变来变去的"。二女儿又说了:"孙悟空都是打跑妖怪的,他不是妖怪。"孩子们的对话让我的脑袋一下就懵了,好像都有道理,我从小看《西游记》,怎么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呢?

想到大女儿和小女儿的表现,我忽然明白幼儿专家们曾说过的, 与图片和动画相比较,文字其实是最丰富孩子想象力的。《西游记》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,剧情曲折多变,人物形象各异,孙悟空的百般变化,勾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。孩子在幼年时,大部分的记忆靠听力;听《西游记》一类评书,就相当于在"阅读"经典。

05 经典的力量

读经典和听评书让孩子们变得聪明睿智,善于思考,经典也让我这个陪读陪听的母亲有所感悟。

有一回我们读到《大学》里的"为人君,止于仁;为人臣,止于敬;为人子,止于孝;为人父,止于慈;与国人交,止于信"。意思是说做君王的要有仁爱, 做臣子的要恭敬,为人子的要孝道,   为人父母的要慈祥, 与百姓交往要讲诚信。我的母亲和我们生活在一起5年多,有时候会唠叨我的一些事,通常我都会辩驳,弄得家里气氛很紧张。现在,当我想起"为人子,止于孝",我就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随她说去吧,我想不顶嘴也算是一种孝道吧。

当我回味"为人父,止于慈",我陷入了沉思:我是个慈祥的母亲吗?我想听听老公的回答。他说:"大部分时候,你还算慈祥吧,有时候会发脾气。"他的意思,我很明白,也就是我不够慈祥温柔。于是,我对他说:"我觉得我可以试试一个月之内不发脾气。"他说:"你要是下个月一点都不发脾气,我给你买一个香奈儿包包!"接下来一个月,当孩子们闹得厉害的时候,我会不断地地提醒自己:"为了心爱的包包,息怒息怒。"

经典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,经典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,经典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的窗。它改变了我的家庭,滋润了我的生命,提高了我们全家生活的质感;它也一定可以惠及在座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。 孔子曾说,"生而知之者,上也。学而知之者,次也。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。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"让我们从这一刻起,捧读经典;让我们一起努力,携手前行!

Recommended Reading
文以载道:“悟”
        自明吾心即是“悟”。         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,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:         沩山灵佑禅师曰:“今人一念顿了自心,名之为悟。”         马祖道一禅师云:“不了时是迷,了时是悟。”         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:“一切众生本觉真性,亦名佛性,亦名心地,悟之名慧,修之名定,定慧通称禅那。”         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:“若一念妄想顿歇,彻见自心,本来圆满,光明广大,清净本然,了无一物,名之曰悟。”         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:“圣贤功夫,莫先格物,格物者,格吾心之物也,扫荡一切,独观吾心,格之又格,愈研愈精。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,不为一切情景所转,如镜照形,镜无留形。”         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:“悟非意见想象,此心生机也。生机发动,则有自然之觉,唯澄心凝虑,生机潜通,是自然有的。……然后无思无不通。”        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:         渐修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         悟后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佛性本清静,何处惹尘埃。”         最后,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,而非语言的论述。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《肇论疏》中云:“见解名悟,闻解名信。信解非真,悟发信谢,理数自然,如果熟自零。”
同乐中文 Jul 11, 2025
TongLeChine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