润物细无声...
两年精心耕耘,一路感谢家长老师们的通力合作,孩子们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,还收获了许多欢声笑语和友情。我们开辟这个栏目,分享家长的经验和感言,小孩子学习的趣事,老师的观察与思考。让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越来越丰富而成熟。
Jasmine, 7岁,就读一年级
在同乐学习一年
文字:Lily
书于2017年8月
大家好,我是lily, 我有一个7岁半的女儿。两年前她随我一起搬到了西雅图,当时她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中文基础,说起中文来字正腔圆。每天晚上我还是会延续中国的习惯,给她念中文故事。
可是随着她英文听说读能力的快速进步,我发现她的中文反而越来越退步了,比如说她想找一件东西,她忘记怎么用中文表达,自己说了一个词,我的英文又不好,怎么也猜不到她倒底要找什么,结果弄得我们两都很抓狂,无法沟通。
后来,我去了一所中英文学校上班,开始关注中文教育,才发现学好中文真是一门深奥的功课呀。
我开始接触了许多爸爸妈妈在这边使用过的教材,比如《双双中文》,《四五快读》,《中华字经》等。早在2003年我在国内的时候,我们的学校使用过《中华字经》,但是由于缺乏经验,不懂得系统地使用这套教材,我们坚持了一年左右,学校便放弃了,所以对《中华字经》我始终有畏惧感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在微信群里看到了碧涛老师写的文章和教学经验分享,让我想起了在国内接触过的读经课程,我们还曾专门组织家长讨论"读经还是不读经"。
对于读经典,我虽是一知半解,但是拜读完碧涛老师撰写的书籍,我深深地被感动了。我很佩服碧涛老师人到中年,一个人还挑起重担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,教授中文课程。对她提出的" 先语言文化,后认字 "的教学理念,我非常认同,于是便带女儿来上课了。
从去年2016年9月,直到2017年上半年,两个学期,我们跟着碧涛老师读了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同时在家听了现代版的评书《西游记》,后来还听了原版的《西游记》和《唐宋名家故事》等。
碧涛老师的课, 主要内容是诵读经典,借用PPT讲解成语和典故,有时候会做小游戏,激发孩子的兴趣。应该说是动静交替,生动活泼。 每次上课我都会陪着。
但是去年我们家住在北边,每次来上课,单程就要花40分钟车程,每天我下班回到家已经7点多了,做饭,吃饭,陪女儿弹钢琴,做她学校里的功课已经花去不少时间,还抽出15至30分钟诵读经典,复习文化常识,听评书,总感觉时间不够用。而且刚开始一段时间,女儿诵读经典觉得很新鲜,状态很好。可是过了一段时间,她开始觉得枯燥,在家里读经典会闹情绪。
于是我向碧涛老师求助,因为她自己的女儿、儿子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。我始终清楚地记得与碧涛老师的那次长聊。
事后老师专门针对家长的困惑与疑问给我们写了一封信,她告诉我们:记住"润物细无声",重视一日当中的边角料时间,将经典诵读和听评书当做背景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。
我细细回味那封信之后,开始调整策略,女儿无论是读经典还是听评书,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。
我们是怎么把读经典和听评书融入平日的生活呢?
首先,每天早上快到起床的时间,我会把电脑搬到女儿的卧室,打开经典诵读音频,唤醒女儿。女儿听着这周需要学习的经典音频,逐渐苏醒过来。然后我自己去忙着做早餐,等她上洗手间的时候,我会把电脑抱进洗手间里。这个过程就这样每天重复着,我从没有要求她一定要听,所以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"被动"的吸收经典的音频信息。
刚开始我们晚上读经典,我需要帮她指读,她跟读;后来她一口气可以指读到还没有学习过的新章节,嘴里会兴奋地说着,"妈妈,看看接下来这段我会不会。"第二周上碧涛老师课的时候,她非常积极,因为她已经在家预习过了,所以觉得有成就感!这样一早一晚的反复巩固,我们在家读经典比之前顺利多了。
后来我们家搬到了Bellevue,我学会了自己开车,自己接送她上学、放学,还有去上课外班等。我算了一下一天在车上的时间,至少有30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。所以,我把听评书主要放在车上的时间来听。只要我们一上车,车里的音乐就会自动切换成最近要听的评书片段,很快,我女儿就爱上了听评书。刚开始我们听《西游记》,她听得很投入,有时候到家了,她还不想下车,央求着听完下一集。
有时候,她在家里玩玩具,我也会把背景音乐换成评书,她玩着玩着就跑到沙发那头听评书去了。那段时间,女儿最大的收获是词汇量猛增,学会了用评书里的成语和文化短语来和我对话。当我因为眼睛不好,看不清楚东西的时候,她会对我说:"妈妈,你是 肉眼凡胎 ";当我们全家人搞完卫生,感觉非常疲惫的时候,她会说:"哎呀,我累得腰酸背疼";当我找她帮个忙,她说:" 小菜一碟! ";有一天一个小朋友来家里玩,看上了她的一个小橡皮,她很犹豫要不要让她来征求我的意见,我说:"这是你自己的东西,你自己决定吧",她想了想说:"那好吧,我就 忍痛割爱 ,送给她吧"。 有一次,看到一件非常奇特的事情,她说:"哇,真是 千载难逢 啊。"
很快我们就超过了碧涛老师给我们听评书的量,《西游记》听完了。碧涛老师鼓励我们听原文《西游记》。刚开始切换到原文,女儿第一个反应是:"妈妈,你放的什么呀,我听不懂"。我告诉她,"这是西游记的另外一个版本,妈妈想看看和之前的有什么不同,我们试试好吗?"。或者给她一包零食,分散她的注意力,这样一来二去, 因为原文的故事和评书里的故事是一样的,只不过语言使用的是古文体系,女儿很快进入了角色,她没有听懂每一句,但整篇都能理解大意;没过多久,她听西游记原文就像听现代版的一样饥渴,每次都苦苦要求再听一集。
再后来老师有段时间,在课堂上试着给小朋友听一段故事,然后回答问题,看看孩子们听力有没有提高。我惊讶地发现女儿听力理解能力有巨大的进步,基本上每次都能答对。
听完这么多有趣的故事,有时候她会问一些古怪的问题:"观音菩萨是女的还是男的?""如来佛会念紧箍咒吗?" 有一次她还问我,"上帝厉害还是如来佛厉害?"
第三个学期的课,我们开始听《唐宋名家故事》。由于这个评书讲的是人物传记,故事没有连续性,女儿没多大兴趣,她告诉我:"妈妈,我没听你刚才放的那一集。"我说:"没关系,妈妈再给你放一次。"然后她说:"我不想听。"我就说:"你不听没关系,妈妈听。"于是她在车上玩玩具,或者看书什么的,但她的头脑却像海绵一样完全吸收了周边的声音。后来她也逐渐地爱上了唐诗解读故事,尤其是里面的人物典故,听得津津有味。
这次暑假我们回国探亲,有一天,她和小表弟在一起玩,突然听到小表弟对着谁喊了声"老头子!"她马上转过来对我说:"
妈妈,
我知道老头子的意思,老呢,是因为人年纪大了,是尊称,头呢,是人之首,子呢,是因为我们古代有很多有学问的人的名字都是子啊,子的……
" 我说:"你理解得真好!"这其实就是她在碧涛老师课堂上听到过的,唐代诗人王之涣的《凉州词》的一个典故,说的是大才子纪晓岚和乾隆皇帝的故事。
前段时间暑期回国一个多月,我们拉下了不少功课。回到西雅图后,我们恢复原来的生活节奏,重新开始读经典,听评书,当听到里面有自己背过的熟悉的唐诗,她会立马跟着背起来。就像今天贺知章的《咏柳》"碧玉妆成一树高",音频一响起来,她马上情不自禁地念到"万条垂下绿丝绦,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。"
一年过去了, 我很感激老师的付出。谢谢她让我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少走了一点弯路。
语言的学习是慢慢积累的一个过程,我们才刚刚起步,距离5年大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,但是无论如何,我坚信: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
期待与大家一同成长,迎接新学期的开始!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