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經典,到底學什麼?

説起讀經典,學古人,容易走入的誤區是:只是背誦經文,或生硬地套用經典的語言。其實,我們要學的,是踐行經典裏的道理,更重要的是學習古聖先賢的精神。讓我們看看古人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?

一、謙虛隨和

從《論語》中可以看出,孔子和學生的討論是非常隨和的,而且他從來沒有把自己擺在一個神的位置,而是在多種場合中體現他的謙卑。我們都熟知的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”就是出自孔子之口。又例如,《論語·公冶長》裏有這一段。子謂子貢曰:“女與回也孰愈?”對曰:“賜也何敢望回?回也聞一以知十,賜也聞一知二。”子曰:“弗如也;吾與女弗如也。”孔子作為顏回的老師,自嘆不如顏回,這是一種多麼謙卑,踏實的態度啊!

二、敏而好學

牛頓曾經説過:如果説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,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古人寫的經典,也同樣是傳承了前輩的成果。《論語》開篇就是《學而》,專門論述學習的問題。孔子以博學著稱,他的博學是以好學為基礎的。他常説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”相傳,孔子對《周易》有深入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詣,著有《易傳》。同樣,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多次提到了《詩經》,如“不學詩,無以言。”“興於詩,立於禮,成於樂。”“《詩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‘思無邪’。”以上種種充分證明了孔子很注重對前人知識的學習。

老子的《道德經》被譽為萬經之王,對中國哲學、科學、政治、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。老子年幼時曾師從於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。商容老先生博古通今、精通天文地理,深受老子一家敬重。後來,老子在周朝國都洛邑(今河南洛陽)任守藏室吏(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)。可以肯定,老子的成就與他有機會大量學習前人著作有着密切聯繫。

三、不斷創新

孔子不但謙虛好學,而且是非常具有創新性的。大家耳熟能詳的孔子名言“温故而知新”,就是強調了不但要“温故”,而且要“知新”。再想想,在孔子之前,很多人教徒弟是口傳面授,能教的弟子是屈指可數。然而孔子卻有弟子三千!那個時候,沒有錄音,沒有視頻,沒有網絡,更沒有微信,孔子以一己之力而教三千弟子,不能不説是一個教育的奇蹟!還有,孔子的教學從來不是機械地説教,更多的是啓發學生思考,像一名導師。《論語》裏有不少孔子與學生的對話,就是從啓發式設問開始的。從這些就能看出,孔子的教學方法和傳播方式就是一個極大的創新。

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《心度第五十四》裏提到“法與時轉則治,法與世宜則有功。”“故聖人之治民也,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。”這當中的“法與時轉”就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思想。

因此,我們通過讀經典來學習古人思想時,千萬不能僵化死板地照搬書本,必須要有符合時代環境的不斷創新。

四、注重實用

在春秋時期,羣雄爭霸,各個國家都在爭奪有思想的人才,但那時候還沒有科舉考試製度,要得到諸侯的賞識,就要有獨到的見解,而且能説會道,所以出現了很多縱橫家。孔子的學説,作為百家爭鳴中的一枝,其很多弟子都受到諸侯的器重,三千弟子中就有七十二賢人,名人比例高達2.4%。足以可見孔子學説在當時的實用性。

從這裏,我們可以看到,孔子提倡的學習是活潑生動的,提出的理論是結合實踐的。脱離實踐的理論也只能是空中樓閣,缺乏生命力。同時,我們學習經典,要注重實效,結合實際地靈活運用。接下來,我們進一步分析活學活用。

版權所有©同樂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| 地址: 14200 SE 13th Pl, Bellevue, WA 98007 | 歡迎關注同樂公眾號

體驗課程

體驗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