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活”字從三點水,説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認識到水對生命是至關重要的。老子就是水的粉絲,《道德經》言“上善若水”。現在人們尋找外星生命,首要就是看有沒有液態的水存在。
其實“活”字還隱藏着一個秘密的養生訣竅。活字拆開來就是“舌水”,舌上的水就是唾液,或稱津液。它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。
首先口中是否能經常產生唾液是一個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。中醫認為唾液是腎水氣化而成。就如水氣化到天上,然後又凝結成雨降下來滋潤萬物。津液常生,起碼告訴我們兩個信息。第一,腎陽充足,能夠蒸騰水液;第二,河車大道通暢,水液可以順利完成上下循環。
其次,咽津液對保健大有裨益。很多人吃燕窩,其實燕窩是金絲燕或多種同屬燕類唾液凝結而成,其功用有“養陰潤燥、益氣補中、治虛損”等。殊不知,人自身的唾液遠勝燕窩。唐代名醫孫思邈,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:曹操為了長生,把當時的百歲老人皇甫隆請到王府,只見這位百歲老人紅光滿面,神采奕奕,步履矯健,動作敏捷,耳聰目明,聲若洪鐘。曹操頓生敬慕之心,立即起身迎接,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請教養生長壽之術。皇甫隆見曹操如此誠心誠意,將他的養生秘訣告訴了他:“要想壽命管,朝朝服玉泉。”這“玉泉”就是口中的唾液。皇甫隆進一步解釋説:這是我的師傅蒯京秘傳給我的,蒯師傅那年一百七十八歲。另外,呂洞賓百字碑養生口訣言“白雲朝頂上,甘露灑須彌。自飲長生酒,逍遙誰得知。”這裏的長生酒就是指津液。
既然津液是長生酒,是玉泉瓊漿,所以“活”又可以進一步細化為“千口水”,就是告訴我們要多咽津液。唾液作為可被身體自動分泌,又能被人主動調節的體液,我們可參考以下方法進行養生。
第一,珍惜寶貴唾液。不可輕易吐掉。
第二,吃飯要細嚼慢嚥。這是最道法自然的方法。據記載,一位150歲的印度人談到“我就是每一口飯,或菜,細嚼慢嚥,嚼上三十二次;還有我喝水,讓它們在口裏呆一陣,等一會兒再吞下去,就這些方法,幫助我活到了150歲。”
第三,唾液養生法。孫思邈活了一百多歲,他在《養生銘》中寫道:“晨興漱玉津”,即每天早上醒來,以舌頭攪上下齶,待唾液滿口就吞下。這也是值得我們作為一個簡易的方法來鍛鍊。
第四,含棗核生津。早在400多年前,李時珍就倡導“常含棗核令口行津液,咽之佳”的養生方法。實踐證明吃完棗後將棗核含在嘴裏,有促進唾液分泌的作用。
第五,靜坐生津。最佳的津液就是在靜坐中,非常安靜的狀態下口中自然產生的甘露。這種津液比較清,沒有泡沫,還略帶甘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