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读经典,学古人,容易走入的误区是:只是背诵经文,或生硬地套用经典的语言。其实,我们要学的,是践行经典里的道理,更重要的是学习古圣先贤的精神。让我们看看古人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?
一、谦虚随和
从《论语》中可以看出,孔子和学生的讨论是非常随和的,而且他从来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神的位置,而是在多种场合中体现他的谦卑。我们都熟知的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就是出自孔子之口。又例如,《论语·公冶长》里有这一段。子谓子贡曰:“女与回也孰愈?”对曰:“赐也何敢望回?回也闻一以知十,赐也闻一知二。”子曰:“弗如也;吾与女弗如也。”孔子作为颜回的老师,自叹不如颜回,这是一种多么谦卑,踏实的态度啊!
二、敏而好学
牛顿曾经说过: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,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古人写的经典,也同样是传承了前辈的成果。《论语》开篇就是《学而》,专门论述学习的问题。孔子以博学著称,他的博学是以好学为基础的。他常说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”相传,孔子对《周易》有深入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诣,著有《易传》。同样,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多次提到了《诗经》,如“不学诗,无以言。”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”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‘思无邪’。”以上种种充分证明了孔子很注重对前人知识的学习。
老子的《道德经》被誉为万经之王,对中国哲学、科学、政治、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。老子年幼时曾师从于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。商容老先生博古通今、精通天文地理,深受老子一家敬重。后来,老子在周朝国都洛邑(今河南洛阳)任守藏室吏(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)。可以肯定,老子的成就与他有机会大量学习前人著作有着密切联系。
三、不断创新
孔子不但谦虚好学,而且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。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“温故而知新”,就是强调了不但要“温故”,而且要“知新”。再想想,在孔子之前,很多人教徒弟是口传面授,能教的弟子是屈指可数。然而孔子却有弟子三千!那个时候,没有录音,没有视频,没有网络,更没有微信,孔子以一己之力而教三千弟子,不能不说是一个教育的奇迹!还有,孔子的教学从来不是机械地说教,更多的是启发学生思考,像一名导师。《论语》里有不少孔子与学生的对话,就是从启发式设问开始的。从这些就能看出,孔子的教学方法和传播方式就是一个极大的创新。
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《心度第五十四》里提到“法与时转则治,法与世宜则有功。”“故圣人之治民也,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。”这当中的“法与时转”就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。
因此,我们通过读经典来学习古人思想时,千万不能僵化死板地照搬书本,必须要有符合时代环境的不断创新。
四、注重实用
在春秋时期,群雄争霸,各个国家都在争夺有思想的人才,但那时候还没有科举考试制度,要得到诸侯的赏识,就要有独到的见解,而且能说会道,所以出现了很多纵横家。孔子的学说,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枝,其很多弟子都受到诸侯的器重,三千弟子中就有七十二贤人,名人比例高达2.4%。足以可见孔子学说在当时的实用性。
从这里,我们可以看到,孔子提倡的学习是活泼生动的,提出的理论是结合实践的。脱离实践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,缺乏生命力。同时,我们学习经典,要注重实效,结合实际地灵活运用。接下来,我们进一步分析活学活用。